非遗过大年 留学生体会花丝镶嵌技能:这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

  新年,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,也是我国民间传统文明在当今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展现舞台。2017年新年,北京电视台推出了第一款春晚衍生品——花丝镶嵌制造流程与工艺“春碗”,让“花丝镶嵌”这门有着2000多年前史的传统技艺走进了群众的视界。

  2022年新年前夕,来自俄罗斯的世界学生娜思佳和来自韩国的世界学生裴紫妍、金敏谦第一次走近非物质文明遗产“花丝镶嵌”,她们来到花丝镶嵌制造厂,体会了最根底的搓丝和编丝两个过程。在非遗传承人刘猛的指导下,世界学生们拿起搓丝木和搓丝板,亲手将一根根未经处理的素丝,制造成了展柜中细巧精美的手艺戒指。

  早在2008年,花丝镶嵌就被收录入国家非物质文明遗产,有着极高的文明价值。据考古发现,花丝镶嵌工艺最早可追溯到商代。春秋战国时期,工匠们就开端将金银拉成丝,镶嵌在青铜器上,俗称“金银错”。花丝镶嵌在汉唐得以昌盛,在明清到达全盛,为历代工艺水平的高峰。

  “采金为丝,高手编结,嵌玉缀翠,是为一绝。” 花丝镶嵌的制造过程繁复,以掐、填、攒、焊、堆、垒、织造这八个技法为主,而每个技法又因不同的著作而千变万化,件件不同。现在的花丝镶嵌技艺,首要留存于成都与北京两地,而尤以北京的花丝镶嵌工艺最为完全。

  虽然花丝镶嵌现已处于世界贵金属加工的巅峰水平,这门传统技艺仍然会跟随年代的脚步而开展。2014年APEC会议上,花丝镶嵌技艺制造的“月季”胸针与“繁花”手包就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外国宾客。

  当天现场,娜思佳表明:“花丝镶嵌中的每一个过程都非常精巧,要用心来制造。体会完毕后,世界学生们还观赏了花丝镶嵌展览馆,进一步了解每件著作不同的制造流程与工艺与故事。同学们在刘猛师傅介绍下,了解到现在的花丝镶嵌不再拘泥于传统,比过去有更大的开展和改变。但不变的是,花丝镶嵌仍被赋予人们对美好日子的期盼和祝福。

  金敏谦和裴紫妍坦言,没想到花丝镶嵌这种杂乱的工艺可以走进日常日子,期望这项技艺可以走出我国,走向世界,有更好的未来和开展。

  本文为汹涌号作者或组织在汹涌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组织观念,不代表汹涌新闻的观念或态度,汹涌新闻仅供给信息发布渠道。请求汹涌号请用电脑拜访。